11月2日,“雙一流”戰略下的行業特色高校發展對策論壇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本次論壇是“新中國高等教育70年高峰論壇”的分論壇之一,是第54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業特色型大學具有顯著的行業背景、專才型的人才培養理念、相對集中的學科分布等特征,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的一個重要特色,在70年服務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歷程中,曾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做出了積極卓越的貢獻。
2017年9月21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確認公布,一大批特色鮮明、優勢學科單一的高校納入了“雙一流”建設名單。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高水平行業特色型高校,學科相近且集中,與行業緊密聯系,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具有沖擊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實力。在新時代下,在建設“雙一流”戰略下,行業特色高校該如何應對,如何發展?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河海大學、北京林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院校的領導和專家出席本次論壇并作精彩發言,分別從水利、林業、電力、石油、礦業等方面分享交流學校經驗。
會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兼教務處處長肖嵩作了主題為“新時代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機制與模式探索”的報告,分享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本科教育教學方面的探索經驗。
肖嵩表示,她最引以為豪的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一直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辦學宗旨,不斷為國家民族培養思想過硬、作風樸實、術業精湛的電子信息領域行業骨干和引領者,被稱為“西電現象”。
從去年開始,從習近平總書記到教育部,到全國各界,都對本科教育提高重視程度,召開了一系列的會議,出臺了“高教四十條”,其中包含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始終、高水平建設等等一系列舉措推進高等教育改革。“高教四十條”提到兩個很關鍵的點,一是推動教學課堂改革,包括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等;還有一條是重塑教育教學形態,包括要建立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化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推動形成互聯網+課程教育新形態。
新時代提出新要求,同時還存在著若干問題,包括原有的教育教學考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方法相對傳統等一系列問題,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傳統課堂占用時間大。還有成績評定和質量評價問題,及格率高、優秀率高、平均分高,這三高值得深思。美國大學本科學生每年百萬學生流失率在30%,四年畢業時剩余70%,按時畢業率約70%。而法國的工程師教育更加強調高強度的學習和訓練,一般采用2+3的模式,2年預科,大類培養,3年選專業。相比之下,我們的傳統模式確實需要改變。
去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一系列機制體制和模式上做了改革,其中的主題思路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先導,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給人才留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來強化思想、能力、文化的培養,更新課程體系與內容、強化教育教學信息化過程,同時要循序漸進。
與此同時,本科生院和書院教育教學相融一體,組織再構造,教育處、學生處、團委、雙創學院等融為一體,從招生、培養、就業和通識+專業整體設計,本科生院指導學院、領導書院,書院協作學院,學院以專業作為抓手來開展工作。
為了立德樹人,響應教育部號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體系,相關職能部門以學生為中心。在培養模式方面還有內容、模式、手段、環境以及激勵保障等措施。
對于”人工智能+教育”,她認為,不是把人工智能作為技術手段,這個“+”應當是個化學反應,要深入到課程中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現在做的是通過分解教學內容來創新教學大綱,把一些基本理論,借助人工智能進行講授,重點是講懂和講好,現在學校在計算機程序設計,包括數學、外語等一系列的試點課程中,已經開展了相關的智能教育試點。
重視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建立了課前、課中、課后的全方位管控,目的是通過大數據的方面,全程掌握課前、課中、課后,教師對學生學習模式以及學習成績的一系列數據進行采集,來分析學生的行為。同時這兩年對學校的教室進行了大量改造,把所有的教室改造實現錄播,同時打造深度交互空間,有超屏多視窗教室,有PC互動型智慧教室等。
完善激勵保障政策,提升教師積極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設立了教學創新獎,鼓勵老師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同時修改職稱評定辦法,設立教學型教授和實驗教師序列和單獨通道評審,同時進一步實施優崗優酬和優講優酬。(來源:中國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