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那位被譽為“中國最成功的母親”的李振霞嗎?
她的3個兒子,一個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一個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士,一個是中國航空研究院的博士,而大女兒金瑩則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后。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振霞說她跟丈夫從來沒想過把孩子培養成博士,也從來沒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多的精力,他們只負責做好自己。
她非常喜歡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的一句話:“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她喜歡這句話,也是照著這句話去做的。李振霞家的藏書之多是出了名的,在4個孩子的眼中,父母嗜書如命,廢寢忘食。大女兒金瑩說:“小的時候,半夜睡醒了,還經常看到媽媽在看書學習,有這樣勤奮的母親,我們兄妹幾個沒有道理不好好學習。”
由此可見,身教勝于言教,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范本”,榜樣就是無聲的教育。
著名主持人楊瀾也表示過:智慧的父母,都懂得不斷的自我成長。
楊瀾一直告訴自己,做媽媽不要放棄自我成長,也不要對孩子有太多苛求,很多情況下,父母和孩子是一種最自然的關系,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好。
智慧的父母應該不斷的自我成長,并且觀察孩子的潛在能力和才華。父母的成長,對于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成長的話,我們就很有可能成為孩子的天花板……
壹
前段時間,一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引起了Professor的注意。
不出意外,媽媽焦慮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一二線城市,其中最焦慮的是上海媽媽,以超70的焦慮指數高居榜首。
在年齡的分布上,80后媽媽成為最焦慮的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學區房”與“子女升學”問題竟然超過了“婆媳關系”,成為困擾80后媽媽的最大因素。
這些受過良好教育,踩著高跟鞋在CBD大樓里呼風喚雨的80后媽媽們,誰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栽在“幼升小”、“小升初”、“留學潮”的面前。
在育兒的過程中,每一次焦慮,都在悄無聲息中,洶涌襲來……
孩子貪玩不學習,我們焦慮;
孩子的一些行為讓人難以理解,我們焦慮;
老師打電話說孩子在學校闖禍了,我們焦慮;
不確定孩子將來能長成什么樣,我們焦慮……
幾乎關于孩子的所有事情,我們都焦慮。
為什么這些年來,家長和學生的焦慮愈發嚴重呢?
原因之一便是父母自我學習與成長的速度,已漸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
貳
Professor曾看過一本書——《父母的語言》,書中不僅強調父母不要忽視和孩子交流的機會,還告誡父母們要不斷成長,自我提高。
作者說父母的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學習的好壞,父母和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也就是說,拉開孩子之間距離的,是父母日常和孩子交流的語言。
作者還給了一組數據,說按照一年52周計算,在兒童4歲進入幼兒園小班之前,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間,就已經積累了高達3200萬的詞匯學習差異。在此基礎上,低收入家庭孩子掌握的詞匯量只有高知家庭孩子的1/2。
這樣的差距帶來的結果怎樣呢?
兒童出生后每秒鐘能夠產生700~1000條神經連接,父母的語言互動是刺激大腦發育的很好的教育資源。
3000萬的詞匯差距會極大影響兒童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現。
而這種差距會在孩子小學三年級后越來越明顯。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沒有人能時刻給我們合適的處理方法,所以我們需要自己去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平衡自己的焦慮和壞情緒,以及如何把孩子養育的更好。
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四十歲左右的年紀,是一個分水嶺:有的人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有的人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愈發疏離。
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讀來讓人倍感凄涼。
人類的成長一直面很廣,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在任何領域成長。但父母其實還是有一個使命,父母的成長,有一個核心目標,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通過家族傳承后比自己更好的孩子,比自己在生命的領域更往上走的那個孩子。
所以父母角色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在牽引著孩子的成長。
那么,父母要怎么自我提高呢?下面是Professor提供的幾條建議:
首先:要活好自己,讓自己不斷進步,實現生命的最大意義。不光是社會地位上的最大意義,還有你的幸福,你的思想,你的格局,你的眼界,你對于這個世界的看法。這個部分是我們父母要進修的。
第二:修煉我們的情緒,性格,心理狀態。對生活的生活態度,就是跟幸福,跟生命有關的部分,都是可以給孩子做一個引領的。
第三:為孩子連接資源,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一個擁有好的人際關系的父母,可以給到孩子很多東西;一個處理問題比較游刃有余的父母,同樣會給孩子提供榜樣的力量,在潛移默化間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Professor點評:
親子之間,從來都是雙向的。因為社會環境、時代發展、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不同,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用固有的眼光去看孩子,覺得孩子懂得我們都懂,孩子不懂得我們也懂。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要有交集,溝通與交流,并一切往前探索。
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因為他們為自己和孩子提供了恰當積極的生活方式。(來源:中國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