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簡稱“國家優青”)的評審結果公布。中國教育網統計了2012年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設立以來8年間42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國家優青”獲得者人數情況,供大家參考!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也被稱為“小杰青”,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鋪墊性科技支撐基金。國家優青每年的競爭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國家杰青,優青和杰青已經成為中國人才梯隊最重要的兩個臺階,獲得者人數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一所高校的科研人才質量。
4所高校獲得者人數超百,清華北大波幅大
從2012-2019年的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統計數據來看,清華大學8年間獲得者共175人,遙遙領先,名列榜首;北京大學實力雄厚,有162人, 位列第二;浙江大學發展潛力十足,共有148人,位列第三;最令人敬佩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它沒有北大清華那樣“亮得耀眼”的光芒,也沒有浙大那么多的師生人數,獲得者數量也在百人以上,8年間獲得者共有124人,位列第四。
從獲得者人數的波動情況來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波動幅度較大,如藍色和綠色曲線所示;而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相對平緩,如橙色和黃色曲線所示。
“優青”獲得者人數在30到50人之間的高校占多數
除了前面4所高校獲得者人數都在百人以上,表現不凡的高校還有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8年間獲得者分別為98人、92人、92人;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天津大學獲得者人數均在50人以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南大學獲得者人數也達到了30人及以上,可以看出,此區段的高校占多數。
此外,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8年間的獲得者人數在20人以上;中國海洋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東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重慶大學獲得者人數均不足20人。
4所非雙一流高校“優青”人數遠超部分雙一流
值得一提的是,4所未進入42所雙一流大學的高校獲得者人數遠超部分“雙一流”大學,它們是蘇州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8年間的獲得者人數分別為41人、31人、20人、20人。
相比之下,“雙一流”建設高校中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獲得者人數非常少,都不足10人,而中央民族大學8年來獲得者空無一人。(來源:中國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