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A股市場可謂是萬里江山一片紅,給我國飽受疫情打擊的市場經濟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特別是互聯網與科技板塊的股票,更是一路上漲且勢頭猛烈。
你也許疑惑:目前我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直接或間接性影響,國家經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失,但為何互聯網科技行業的股票走勢還能不降反升,大有憑一己之力拉升全盤的跡象。
這樣曲線救國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在很多新聞里,大家都把這次的“新冠肺炎”和03年的“非典型肺炎”進行了多次比較。
03年正是中國互聯網萌芽時期,“非典”對線下的一些商業模式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但在無形間,也正好加速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那時候阿里巴巴才成立4年,淘寶網剛剛上線,互聯網的思維模式,開始在普通大眾心中有了最基本的概念。
(馬云在非典時期視察工作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次疫情更是把互聯網的優勢再一次凸顯了出來,對于受疫情影響較深的娛樂、購物、教育等行業,紛紛把陣地從線下向線上轉移。
其中線上娛樂變得異常活躍,手機游戲和觀看抖音小視頻成了大家打發無聊時間的重要方式。
線上購物人群也從之前的年輕人擴大到了中老年,成為了大家居家隔離期間最安全、方便的購買途徑。
線上教育和遠程辦公平臺得到了更多的展現機會,在這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反映出當下市場對互聯網科技以及IT技術的需求。
對于一些嚴重依賴于線下服務的傳統行業來說,疫情無疑帶來了不小的打擊,雖然他們也在不斷尋求從線下到線上的自救轉型,但短期的自救行為卻難以長期化,主要原因在于互聯網化推進多年,剩余產業有其無法互聯網化的弊端。
我作為一名普通人,在疫情期間響應國家號召,減少外出避免接觸,為疫情防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居家隔離的每一天都離不開互聯網。
早上起床我會打開手機通過各大媒體資訊平臺的APP,觀看相關新聞了解疫情動向。
由于只能在家不能外出,為了充分利用時間,我報名了一個線上學習班。
上課期間我沒時間做飯,于是我利用外賣APP隨意點了份午餐。
疫情期間不能及時復工,下午我通過遠程辦公軟件,處理工作上的事情。
這是我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寫照,當然,這不能代表所有,但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大家在無形之中增加了線上應用程序的使用,同時也提高了線上用戶流量。
比如據新浪財經報道,“盒馬鮮生”在疫情爆發后網上的訂單量就同比激增了220%,而網上訂單主要集中在蔬菜、柴米油鹽、方便面、冷凍食品等。
許多因疫情肆虐,經營受困的餐館也紛紛跟平臺合作,借助外賣平臺的流量來提升銷量。
總結就是:移動端的流量增長主要得益于用戶時長的增長。疫情疊加春節,用戶宅在家的閑暇時間猛增,同時有很強的資訊、娛樂內容需求、社交需求和購物需求,這些需求給各類在線產品項目帶來了大量的用戶接觸量與接觸時間。根據Questmobile的移動端數據,用戶總時長從1月中旬潛伏階段的每日50億小時,增長到沖擊期的60億小時以上,漲幅超過20%,巨大的用戶增量給各大科技公司旗下的App產品帶來新的生機。
昨天在知乎看到了一個熱帖:
問題本身不做深究,但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程序員工作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只要給他一臺電腦,就有可能創造一個 “世界“。
而這次新冠疫情期間,細心的人員會發現,建筑、旅游、房地產等人員密集的行業處于暫時停工狀態。往年春節紅火的電影和餐飲行業,今年假期的收入也大幅縮水,出于戰略調整,有的企業不得不削減人力成本,以保證企業復工后必不可少的現金流。
但互聯網和IT行業卻受到的波及很小,大家只要家里有電腦有網,就能通過視頻會議,遠程工具,正常打開上班。
原因就像上面說的一樣,畢竟絕大部分IT工作者只需要一臺電腦就能處理大部分工作(如果不行那就兩臺電腦吧)。
說到這里我想曬出與我朋友間的聊天截圖,由于他們是實體行業,受這次疫情影響嚴重,公司已經一個多月沒有營業了,對我朋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工資。(有圖有真相)
然而許多IT行業的小伙伴,不僅按時發放了全額工資,還在復工第一天收到了公司的開工紅包。(一樣還是有圖有真相)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看出,疫情對實體行業的沖擊相對較大,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了從業人員的基本收入,而對于IT從業者來說,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