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關心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6部門正式啟動十大專項行動,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今年畢業的874萬大學生,如何做好求職準備?
調整心態,堅定信心。一直以來,青年面對就業普遍存在焦慮情緒,而疫情又加重了這種負面情緒。受疫情影響,很多畢業生對已經找到的工作崗位并不滿意。建議通過正確歸因法、自我激勵法、合理宣泄法、目標調整法、適當放松法等多做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通過有意識地閱讀該崗位正面信息保持正向情緒,必要時通過遠程心理咨詢等渠道尋求疏導幫助。至今仍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可積極搜索職位信息,爭取更多筆試面試機會,廣泛挖掘各種求職渠道。還可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和政府就業信息網站、“空中雙選會”等獲取就業信息,精準投遞。應積極向師兄師姐請教線上線下面試技巧,學會自我推薦,保持良好的心智模式。
分析規律,提升精度。疫情對各行業的影響不盡相同。從整個社會看,大中型企業招聘需求波動較小,小微企業受沖擊較為嚴重。求職過程中,應緊密關注行業需求,尋找和自身情況的契合點,做好針對性準備。目前,招聘信息主要是以企業為單位、按職能崗位分類發布的,而大學設置的專業學科與企業職能崗位并非一一對應,僅從字面無法了解崗位的職責設置,難以判斷其是否適配自身專業與能力。要提高求職的精準性和適配度,盡可能摸清崗位需求,清楚用人單位的行業特點和組織文化等,提升自己的求職能力。
積極行動,順勢而為。有的畢業生認為自己還沒做好工作準備,以考研、出國等名義延遲職業選擇;有的畢業生因不滿意僅有的工作崗位而寧愿選擇待業;還有的畢業生因一時無法確定自己想要從事什么工作而躊躇不決。針對這些情況,不妨先就業,再擇業。一方面,受疫情影響,自己心儀的行業或企業可能會減少招聘崗位,一味等待未必會出現新的機會;另一方面,先就業可以緩解待業產生的經濟和精神壓力。要認識到,就業是一個不斷調適優化的過程,第一份工作是職業“起航”,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夸大其作用。職業探索需要邊思考邊行動,而不是等思考成熟了再行動。糾結于消極焦慮的情緒之中,反而會適得其反。
轉變觀念,走出誤區。一些畢業生存在就業誤區,有的只想去一、二線城市,有的只想在體制內工作。其實,只要能發揮自身作用,體現人生價值,都是值得尊重的。選擇職業時,要問問自己的內心,熱愛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希望通過工作獲得怎樣的價值實現感?當前,大量艱苦地區、艱苦行業、艱苦單位和艱苦崗位仍然缺少高素質專業人才,畢業生應將自己的職業前景和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磨礪自己,綻放光彩、成就未來。中小城市、家鄉故土、西部地區、基層一線同樣是干事創業的廣闊天地,不論是“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還是“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都值得激揚青春、為之奮斗。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