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志愿填報無疑成為考生和家長最為關心的話題。經歷過高考的人常說“高考考得好,不如志愿填得好”,這話雖然未免有失偏頗,但足見志愿填報的重要性。加之今年受疫情影響以及本市新高考剛剛落地帶來的志愿填報方式變化,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如何實現高考志愿的“最優選擇”,肯定會讓很多考生和家長“夜不安寢食不知味”。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志愿填報類App在網絡上日漸火爆。在百度鍵入“志愿填報類App”,相關結果超過兩千萬條。另外,不久前剛剛發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本科計算機類、高職鐵道運輸類專業位居薪酬榜榜首——這一數據必然也會被很多考生作為填報志愿的重要參考依據。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大數據信息以及網絡技術,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很多時候也會成為我們做決定的依據。但高考志愿填報絕不能患上“數據依賴癥”“技術依賴癥”。畢竟,人與人之間的興趣、愛好、專長不同,性格特點、人生志向更不相同,依靠數據和技術“計算”出的“標準化人生規劃”,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面對志愿填報,考生及家長還是應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等為出發點,理性對待。畢竟,這一選擇不僅關乎未來的職業規劃,更應該是為之傾注心血的事業。另外,社會輿論也不應過度鼓吹所謂“熱門專業”,而應營造“專業不同,皆有所用”的良性氛圍,如此才能為國家發展建設培養各領域、各方面的專業人才。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