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最特別的一場云棲大會。在杭州云棲小鎮連續舉辦六屆阿里云云棲大會后,今年阿里云近百個論壇全面轉戰線上,北京與杭州一「網」相牽,突破空間與地域的界限,十幾萬人在云端聚首。
今年開年的疫情倒逼著大家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學習、聚會、娛樂遷移到云上,「云辦公」、「云上課」...... 云以指數級的增長流動、輻射、跨越至 C 端,顛覆、重構了人們的原有生活。
不得不承認的是,疫情的確是加速、催化整個社會數字化進程的核心「變量」,讓原來本需要三到五年的升級過程,大幅度縮小至數月、數天,讓人們提前看到數字化的更多可能性,切身地感受到數字化帶來的生產力飛躍。
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阿里云
「今年數字化為什么發展得這么快?」云棲線上發布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剛一上場就如此發問道。除了疫情的有力推動,張建鋒認為數字化提速還有賴于過去十年中,我們基礎設施建設積累的一系列成果,如云計算、大數據平臺。
基礎設施為云爆發創造了先決條件,在穩定、完善、成熟的基礎設施之上,海量應用方才井噴式迸發。
就在十幾年前,云計算這只蝴蝶還沒有扇動自己的翅膀。關于云計算,行業大佬之間的看法都不盡相同,更不用說普通老百姓,此時云計算概念還沒有走進千家萬戶,依然是一個小眾、遙遠的概念。
2009 年,阿里云飛天操作系統第一行代碼「##Created at 2009-02-19 by Apsara」誕生于一位女工程師手中。今天,數十億、上百億行代碼成為驅動阿里云正常運轉的「核心武器」。代碼在日積月累,IT 行業也從重到輕,從復雜到簡易,從割裂到融合。
「過去十幾年,我們解決了非常大的問題,即基礎設施云化。以前 IT 時代,數字化的基礎是單獨的 PC 機,再到后來的小型機、大型機,到更復雜的解決方案,導致單個計算機變得更復雜、更昂貴。進入云時代后,分布式計算可以有效應對這些問題,解決了 IT 設施單機規模更大、更昂貴、更復雜的問題。」張建鋒說。
其實,技術一直是阿里云的重要議題與根本所在。尤其在今天,云技術已經以想象不到的方式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邊邊角角。
技術從「單點」升級「多維」
云棲大會 2020 開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向大家分享了關于技術改變生活的三個小故事。
2 月初,疫情防控健康信息碼雛形在杭州誕生。經歷短短一個星期的快速迭代,健康碼上線支付寶,隨后在全國超 100 個城市落地。同樣發生在 2 月份,阿里巴巴達摩院將 AI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新冠肺炎的臨床診斷上,使得過去需要經歷 8 個小時診斷的病例,在十分鐘之內完成,讓醫生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時間跳轉至春節假期后。復工、復產、復課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怎樣在不發生線下接觸情況下,正常推進工作學習,考驗互聯網企業們的智慧。借助于在線辦公軟件平臺釘釘,全國上億用戶、千萬級企業在釘釘上,完成了工作、學習的交付。
3 月后,釘釘走向海外市場,發布日語版本。不同的空間,卻用著相同的應用,日本用戶稱之為「山川異域,風月同『釘』」。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阿里云
以上技術的故事,除了張建鋒提到的,阿里云通過飛天操作系統成功解決了資源云化的問題,以及近幾年云計算在存儲、計算、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提升。還與不同技術,如 AI、數據化、移動化、IoT 物聯網、5G 等相互融合密切相關。
今天「單點技術」已經不能突破數字化進程中的種種屏障,「多維技術」方能實現價值最大化。
2016 年,阿里巴巴提出「五新戰略」,即新能源、新技術、新金融、新制造、新零售。兩年后,張勇將新技術的重要性前置,提出只有新技術才能驅動數字中國的發展,又一年后,新技術開始在各行各業落地。
縱觀阿里云在新技術領域的布局,其觸角的確早已經伸向硬件、軟件各個領域,至云、邊、端不同層面。
在硬件層面,自阿里云提出「去 IOE」(IBM 小型機、Oracle 數據庫、EMC 存儲)后,芯片、網絡、服務器、交換機等的自研一直是阿里云的技術基礎。2018 年,阿里巴巴成立平頭哥半導體公司,推動云端一體,僅一年后,就發布了第一顆 AI 芯片「含光 800」。與此同時,在軟件層面上,今年阿里云云操作系統與「去 Oracle 數據庫」已經進入大面積攻堅階段。
更重要的是,從云計算的發展路徑上來看,IaaS 層已經趨于穩定、成熟,未來 SaaS 層面才更具潛力。以釘釘為例,在線辦公軟件已不再僅僅是一個軟件,而是一個大型應用的平臺,集成辦公、財務、營銷、管理等功能為一體,成為「新型操作系統」,是連接個人與企業,企業與云計算的橋梁。
尤其是,隨著開發更加敏捷,不懂代碼的業務人員、程序小白也可以短時間內開發出應用。
張建鋒舉了一個例子,阿里巴巴平臺上大概有超 1500 個應用,很多客戶,政府、企業的應用超過一千量級。以往構建一千個應用耗費的時間、成本、精力難以估量,即便構建出如此多的應用,不同應用如何相互連接,更加難以想象。
目前,釘釘服務約 1500 萬個組織,95% 為中小型企業,約 7 個組織超過一百萬人,通過具備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釘釘移動協同平臺,為這些企業提供了新型的開發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里云戰略進行了再升級。
從「云釘一體」到「云端一體」
今年 6 月,阿里云線上峰會上,張建鋒提出阿里云再生長的三大方向,包括做深基礎、做厚平臺、做強生態。即從飛天云操作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件;將新型操作系統釘釘與阿里云深度融合,實現「云釘一體」;基于云和新型操作系統構建繁榮應用服務生態。
短短三個月后,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再推「云端一體」戰略。
「阿里云從原來的 1.0 版本升級至 2.0 版本,由簡單狹義的飛天云平臺,變成云+數字原生的操作系統共同組成的復合型平臺。云釘一體為應用開發提供了一個移動化、數據化、智能化平臺,我們也希望云端一體,有各種各樣的端,IT 端、IoT 端,組成邊緣計算組成云端一體。」張建鋒向觀眾解釋「云端一體」的意義所在。
如果說「云釘一體」就像過去傳統 PC 時代 Wintel 聯盟(Windows 操作系統+Intel 芯片)一樣,代表一種新型的聯盟,軟硬一體化發展路徑。那么,「云端一體」必然涉及各種端。
數字原生操作系統|阿里云
發布會上,張建鋒發布了兩款端產品,云電腦「無影」與物流機器人「小蠻驢」。
云電腦「無影」只有卡片大小,只需要配備一塊屏幕即可與正常電腦一樣使用。「無影」與云端的數據中心相連接,通過指紋開機登陸,既無主機,也無 CPU、硬盤。
張建鋒認為,云計算的發展已經深刻改變了端的形態,通過后端的云,可以擁有無限的算力。「無影」解決的即是當前電腦完成不了的復雜計算,以及主機迭代升級的彈性靈活度,個人資料、所有數據全部保存在云端的安全、便捷性。
此外,為了解決數字原生時代,新零售與本地生活多個場景帶來的爆發時配送需求。阿里巴巴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推出首個末端物流解決方案,機器人「小蠻驢」反應速度達到人腦 7 倍,4 度電可跑 100 多公里,每天可配送 500 個快遞,將最先落地再社區、學校、辦公園區,預計未來每天將有超 10 億訂單需要配送。
阿里云 2.0 時代,在飛天云基礎上,「云釘一體」與「云端一體」構成數字原生操作系統。
「數字原生操作系統比以往簡單的操作系統定義更加寬泛,不僅是系統能力,更是組件、組織、技術能力。數字原生操作系用戶基于云計算,上面又有協同、移動、數據智能、IoT 一體化能力。原來的云就像在 DOS 系統上,開發一個復雜應用界面需要懂很多技能,今天這個系統類似于 Windows,窗口式更容易開發新應用。」
如張建鋒所言,阿里云 2.0 時代,其愿景是讓更多企業、組織,不需要看懂代碼,具備云化、數據化、智能化、移動化、IoT 能力,讓云像水電煤一樣,普及更多的企業與人。
來源: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