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校園里,手機依賴的現象似乎越來越普遍。無論在課堂、食堂、操場、宿舍,還是同學聚會或一起散步,甚至在騎車去課堂的路上,總有很多學生不時地盯著手機屏幕,要么忙于回復QQ和微信信息,要么刷朋友圈或網頁,即使在朋友聚會時,也是 “機不離手”。以大數據為特征的信息時代帶來了超級便利的同時,也正讓我們陷入數據泥潭。當拇指快速滑動屏幕,單看標題就能獲得信息時,誰還愿意深入閱讀呢?淺閱讀造成的知識粗咀嚼也許會令當下的年輕人逐漸喪失提取信息、升華知識的能力和稟賦。
過度依賴手機會帶來注意力分散,精神生活空虛化。普遍依賴手機導致年輕人真正花費在知識學習和理解上的時間嚴重縮水,影響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從而影響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統計顯示,大學本科生在校學習時間大致只有390多天,如果不做細致規劃和時間管理,有效學習時間或學習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
所謂拇指閱讀并非單純地讀屏,而是習慣于從各種微信公號、微博發布、朋友圈的只言片語來獲取信息。這樣的習慣會導致思維力趨弱,知識學習淺薄化。
在知識獲取方面,如果學生早已習慣在百度等搜索引擎里自由進出,通過復制、粘貼和截取等來獲取知識,甚至認為,自己花心思和精力從網絡上尋覓來的資料,就是自己付出勞動獲得的知識,那么很難說這是一種真正的學習,更不用說,如果在課堂展示時不標明具體出處,是知識產權意識的嚴重缺乏。
長期養成這樣的閱讀習慣,會導致記憶力和理解力下降,從而日常閱讀更加碎片化。記憶力指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方面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記憶力的強弱,是判斷一個人智力高低的重要指標。智力(Intelligence)是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這一能力包括理解、判斷、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表達意念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信息充斥的超快時代里,注意力過度分散,就會拉低記憶力,尤其是長時記憶。青少年尤其是“95后” “00后” 的大學生們,如果過早生活在各種電子產品中,習慣于碎片化、跳躍式、娛樂性的閱讀,那很難建立起深刻的理解力和專注的思考力,更別說開展恒久的學術思考和研究。閱讀習慣往往成就一種生活習慣。這種快捷花樣的閱讀看似開放、豐富,實則淺薄、封閉,精神成長停止之處常常就是幽閉生活開始之時。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爆炸,并沒帶來人類所獲知識的指數級增長。
從某種程度上說,低智時代的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一是數據大量充塞人們的生活空間,就微信來說,大量公眾號的登記、關注和訂閱,人們的閱讀速度跟不上更新節奏;二是工作節奏、生活節奏急劇加快,人們的空閑空間被嚴重擠壓,沒有閑暇的空間;三是人工智能技術異軍突起,替代了我們原本自己動手動腦甚至動心的活動,使得人變懶變笨,因為人們基本只接受即可,無需動腦筋去思考。
獲取和習得知識是一個衍進遞增的過程,即數據—信息—知識—智慧。數據(data),本來是來自世界的信號,是我們觀察世間萬物所用的最原始表達,數字化時代的圖像、聲音、語言文字、符號等各種表達都變成了數字;信息(information)是我們從數據中提取出來的組合元素,對我們的生活有益處;而知識(knowledge)則是有組織、有邏輯關聯的系統化信息。智慧(wisdom)又是知識的最高階表現。我們從知識中汲取養分,去偽存精,指導我們的生活??偠灾?,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最終抵達智慧,是認知躍變的過程。
我們獲取了信息,并不意味著擁有了知識。從信息到知識的遞進,需要有一個分析和綜合的框架,即建立起信息之間系統性的邏輯關系。如果沒有這樣的框架,那么信息永遠是零散的、價值不高的,永遠停留在感知階段,不能上升到認知的高度。認知能力喪失的標志之一,就是對數據和信息的過分迷信和誤認。比如說,網絡上對于同一件事時常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孰對孰錯,如果缺乏判斷能力,有些大學生就會感到困惑,很容易輕信和盲從,甚至會出現低智力的重復。如果長此以往,認知水平就難以得到提升,知識系統就難以系統完整,分析和總結的能力就難以提高,更別提專注于科學研究了。(來源:文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