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平臺的不斷豐富,為提高課堂效率、轉變學習方式提供了創新空間。
在英語教學方面,我們利用某網絡平臺、某云閱卷系統和學生問卷測評來收集數據,根據大數據分析調整教研活動,優化教學方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大數據的使用豐富了教育評價的功能,使精細跟蹤和評價每一個學生成為可能,同時能為教師教學提供精準指導,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具體而言,大數據的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優化備課
傳統的備課往往更關注教材內容的落實,教師按部就班完成教材授課內容基本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雖然備課過程中也會備學生、備教法等,但主要是憑借教學經驗,難免有不夠精確的地方。引入信息技術后情況大為改觀,我們利用某網絡平臺在新課講解之前進行前測,并結合該平臺中“智能蜂巢”累積的學生學習情況,詳細了解學生本單元的知識掌握情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豐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這種有的放矢的精準教學活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精準發現問題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依據經驗或大概的情況了解來確定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基本是共性問題。要想精確了解年級整體教學情況、班級與班級之間的發展情況,尤其是每個個體的學習情況,基本不太可能,但大數據分析讓以上種種成為可能。
精準的云閱卷系統基于基礎教育階段全樣本考試數據的采集,結合先進的教育統計學理念和大數據技術,對教學質量、學生學業水平做出科學客觀的分析與診斷,并通過學生錯題數據面向不同個體提供個性化的提升方案。云閱卷平臺會對每次考試的結果提供詳盡的分析報告,可以實現個人、班級、年級、學校乃至整個地區的考試成績的分析評價,也可以實現對科目、題目乃至小題的考試情況的詳細分析,包括命題維度、試題結構、分數段分布等多個分析報表。基于此,我們以備課組為單位,深入研究報表,分析學生錯誤原因,對學生進行專題講解并配備專項練習。教師基于精準學情提供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效率提高了,備課組也提升了專題研討和專項問題解決的能力。
根據大數據分析,教師可以發現班級與班級的差距并進行及時調整,尋找備課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尋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之后,我們通過精準作業落實必會知識,通過開展學科競賽活動等措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班級PK激發競爭熱情,通過教師輪流上精品課相互促進,通過多渠道、多角度、有目的地開展活動,縮小班級之間差距,實現年級和諧一致發展。
優化課堂教學
我們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收集信息,對學生進行多元全面評價,進而指導日常教學。實踐證明,基于大數據的教育評價充分利用技術手段,采集、整合學生學習過程數據與學習結果數據,融合專家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等多種評價數據,可以對學生進行多維、全面、深入而可靠的評價。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知道應在何種時機、對哪些學生、以何種方式安排何種教學內容。教師利用本班學生產生的數據,同時借助與外部大數據的對比分析,可以深度評價本班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學習效果,有效分析學生的學習偏好與個性化需求,同時也可以利用數據分析看出哪些學生更適合在一起進行小組學習,分析怎樣分組才更合理。對于那些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通過數據可以分析出學生在什么環節、什么類型內容的學習方面存在問題,分析哪些因素可能在影響學生的學習,這樣便于教師給出適當的學習支持與干預。
學生最喜愛的課堂是學生感興趣的課堂、生動高效的課堂、可以動手實踐和親身參與的課堂,是自己擅長學科的課堂、可以學到很多課外知識的課堂。通過大數據我們發現,那些成績好的愛學習的孩子是長期努力,并在努力過程中得到及時幫助和指導、累積了成功體驗的充滿希望的孩子;而那些成績不好不愛學習的孩子則是經過長期努力但努力過程中得不到及時幫助、不斷累積失敗體驗的孩子。于是我們思考:教材要求我們教什么?學生想要學什么?我們能教什么?我們能用什么方式教?學生喜歡用什么方式學?我們怎樣培養充滿自信的學生、減少滿心絕望的學生?
基于以上大數據統計分析帶給我們的思考,我們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設計,以《GO FOR IT》七年級上冊“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你有一個足球嗎?)這一單元為例,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引入了校園足球、盲人足球、世界足球等相關知識內容,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創造一項新的體育活動等引導學生關注文化品格,變革學習方式,激活學生的個性創造。此外,我們還利用某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有關中華文化閱讀的延伸教學,突出個性化教學、精準教學和創新教學。
無論是傳統教學還是大數據下的教學方式變革,我們的服務對象都是學生,必須突出人的主體地位。智能化有很多優勢,但人的主動性、創造性也不可替代。只要我們準確收集數據、科學分析數據、有效利用數據,讓數據為教學服務,我們就一定會培養出精彩的學生。(來源:中國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