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里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里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古樓村距湖洋集鎮約5公里、距上杭縣城約10公里,如今交通便捷,曾經卻是窮鄉僻壤。
窮則思變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村民意識到,子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讀書。
在此觀念主導下,家家戶戶都很重視教育,從恢復高考后走出首位大學生林森春、首位博士梁瑞鳳開始,古樓這個小山村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據梁瑞鳳回憶,他于1987年獲中科院碩士學位后,又于1990年獲博士學位,而林森春于1987年獲杭州大學碩士學位,后來留學美國,并于1998年獲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學位。
“1987年至今,33年來,我們村共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僅燈下自然村就有10位博士、20位碩士。目前,還有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古樓村村支書梁瑞富說。
現在民政部直屬的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的中科大博士梁文淵,1997年畢業于古樓小學,是古樓新時代博士的杰出代表。
曾任古樓小學副校長、當年教過梁文淵的梁德乾告訴記者,文淵從小勤奮好學,常讓老師多布置作業、推薦書籍,家里也不時勉勵。
“農閑時陪讀,也講講讀書做人的道理,他讀書一直很自覺、主動。”梁文淵的父親梁桂新說。
記者得知:文淵上小學時,一次周末讓梁桂新騎自行車載他去縣城的新華書店買書,因錢沒帶夠,父子倆只能先回家。
但第二天,文淵就讓父親再帶他去書店。
“出這么多博士、碩士,我覺得,除了家庭和個人因素外,氛圍很關鍵。”梁文淵在電話里表示。
自己和哥哥、嫂嫂都是博士的梁曉容也持相同觀點:“學風、教風都好。”而這些在梁德乾的記憶里也得到了印證: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學校就已有獎教獎學機制,每年都會擠出一些辦公經費購買各類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分別獎勵優秀的學生和老師,以推動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
“每到年初一,基金會還會發放獎學金,獎勵優秀學子?!惫艠谴謇现?、燈下獎學基金理事會會長梁慶標說。
另據介紹,他們還把博士、碩士及大學生的名字刻到宗祠墻上,同時張貼錄取通知書復印件,并于初一當天組織開展各方座談交流、參觀家規家訓活動,以榜樣精神、家族文化激勵后來學子。
“雖然隨著古樓區位優勢的凸顯、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孩子被送到城里讀書,但優良傳統始終是他們奔向高級知識殿堂的不竭動力!”梁文斌說。
網友評論
網友:是金子總會發光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